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议政调研

提质乡村生态旅游,巩固精准扶贫成果 —“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7-03-21 来源: 责任编辑:hk

提质乡村生态旅游,巩固精准扶贫成果

——“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调研报告

 

民进湖南省委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乡村旅游从过去的小旅游、中旅游进入到了大旅游时代。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 “返璞归真”式的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休闲生活方式。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乡村生态旅游呈现出十分广阔的前景。自2011年以来,全国利用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的人口达1000万以上,超过贫困总人口的10%,说明在助推和巩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中乡村生态旅游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为掌握全省乡村生态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的发展状况,民进岳阳市委和湘潭市委组成联合调研组,以岳阳市龙窖山村(594户,2596人,其中贫困户72户,252人)、蒋山村(537户,2388人,其中贫困户115户,470人),湘潭市平里村(675户,2716人,其中贫困户80户,264人)和张家界市野溪铺村(453户,1713人,其中贫困户14 43人)为主要调查点,在各地政府特别是旅游、扶贫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召开座谈会、走村入户等形式进行了实地调查,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本研究报告。

一、乡村生态旅游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势头良好

(一)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将旅游业作为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能的战略举措和重要的富民工程、扶贫工程、民生工程、小康工程。为了将生态旅游业的大发展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支撑,省里专门出台了《湖南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计划(2015-2017)》和《关于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的意见》,使贫困村实施乡村生态旅游扶贫有了科学的顶层设计。根据龙窖山、蒋山、平里、野溪铺四个行政村的调查,调研组发现各地党委政府都具有全域旅游的宏观视野,对乡村生态旅游在农村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都有清晰的认识;县、乡两级政府主要领导普遍认识到全域旅游的前期基础投入很大,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还可以带来财税收入的增加;村里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认识到依托自身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等资源发展旅游业可以成为养家糊口的好营生;一些外来投资者开始瞄准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将广阔的乡村作为核心景区的重要依托和新的旅游增长点。总之,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三湘四水的美丽乡村正呈现出发展生态旅游,助推旅游强省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依托乡村生态旅游的扶贫机制日渐成熟

全省地域广阔,各地区位、资源禀赋、地域文化等差异性较大,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精准扶贫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扶贫机制。岳阳的龙窖山村和张家界的野溪铺村依托丰富的山水和文化资源,实施“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模式。龙窖山村采取“产业+扶贫户”扶贫机制,扶持特困群众发展观光农业、特色种养业和农家乐;安排符合条件的扶贫对象就近从事旅游服务。野溪铺村采取“专业合作社+文化产业+扶贫户”的扶贫机制,成立旅游生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土地依法流转,全力打造清风峡6000亩原生态公园和户外活动基地;常态化举办生态杨梅节,“我爱您·千年姻缘藤王牵”户外交友活动,“保护自然、爱护环境”湘潭同乡会活动,组织有特长的贫困户编排了土地戏、渔鼓、花灯、山歌、土家摆手舞等民俗歌舞获取演出收入。岳阳的蒋山村和湘潭的平里村则依托核心景区开发相应的旅游资源。蒋山村采取“公司+合作社+扶贫户”的模式,即旅游公司采用公私合营,村集体和返乡青年共同入股发起设立,由青年创业团队负责管理运营,创业青年占60%股权,村集体占40%股份(其中创业扶贫公益协会占股10%,股权收益专门用于精准扶贫)。平里村采取“合作社+产业+扶贫户”的模式,鼓励村集体通过资金注入、土地入股、提供服务等方式,入股韶西种养专业合作社,并以此为平台为广大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发展规模经营提供支持。四个村的做法使依托乡村生态旅游的扶贫机制日渐成熟。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精准扶贫效果逐步显现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部分贫困人口实现了就业方式的转变。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变,部分贫困人口从收入较低的种植业转移到收益明显增加的旅游服务及其相关产业。龙窖山村28个特困户在乡村生态旅游格局中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相关产业, 15个扶贫对象被安排从事导游、推销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中心从事旅游服务。二是部分贫困家庭搭上了旅游扶贫的便车。蒋山村2015年有8户特困人员通过“公司+合作社+扶贫户”的模式实现脱贫。平里村2015年有18户特困人员通过“合作社+产业+扶贫户”的模式实现脱贫。野溪铺村2015年有11位特贫困人员通过“专业合作社+文化产业+扶贫户”的模式实现了脱贫。三是依托乡村生态旅游的脱贫人数比较较大。龙窖山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123人,占脱贫总人数的48.8%;蒋山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206人,占脱贫总人数的43.8%;野溪铺村现有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11人,占脱贫总人数的25.58%,这四个村子通过生态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特点十分明显。

二、乡村生态旅游介入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理念亟待提升

乡村生态旅游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新常态下的朝阳产业,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做引领。由于我省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相对沿海发达地区起步较晚,在发展理念上还亟待提升。一是缺乏本土意识。乡村生态旅游的卖点在于独特的乡土气息,保持乡土本色,凸显乡村在地元素,充分整合乡村的自然、文化、产业和生活资源才是发展之道,而从四村的调研来看,各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趋同性太强,特色不够鲜明。二是缺乏创新意识。乡村生态旅游具有旅游的共同属性,需要根据游客的需要包装策划相应产品和服务,而从实际调研来看,千篇一律的农家乐似乎是重头戏,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本地供给创意不足,总体呈现出对本地资源要素的整合创意不足。三是缺乏环保意识。乡村生态旅游最大卖点是生态,生态环保理念必须贯穿于旅游开发的全过程。从实地调研来看,各村缺乏以“景村共建”的开发理念,低碳环保的理念没有能够落实好。总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必须尽快树立“乡村化、创意化、本土化、低碳化、景村一体化”的发展新理念。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亟待加强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农村基础设施总体上落后于城镇。就乡村生态旅游而言,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成为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薄弱环节。从四个村的调研来看,结合对全省乡村旅游的了解,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滞后。部分村距离中心城镇的距离较远,高等级公路缺乏,不但对来往车辆的承载力不足,而且对交通安全都有一定的威胁。二是人文景观亟待修缮。一些山塘水库等人文景观是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风景。但由于这些工程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化破损严重,既难以保证防汛和饮水安全,由不利于乡村旅游的综合开发。三是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差。宽带和WIFI已经是游客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从调研点的情况来看,一些乡村生态旅游景点的宽带还没有接通,移动通讯网络覆盖不到位,有线电视和电话通话质量都有待改善。四是旅游接待硬件不到位。从调研点来看,普遍缺乏乡村生态旅游接待中心。在现有的农家乐中,游客认为最不满意的就是洗澡、如厕等条件太差,吃饭、住宿、停车、环境等配套设施建设还有很大差距。一些游客甚至认为,除了较好的自然风光外,生活方面还很不方便。

(三)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亟待提质

实地调研显示,一些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在规划和策划包装上缺乏充分论证,只考虑了当前利益,未顾及长远,匆忙上马的多,科学规划的少,甚至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客源少、季节性强、效益不佳既是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存在问题,又是制约农村旅游扶贫的关键性因素。其深层次原因在于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一是开发方式粗放。总体上缺乏规划引领,资源要素集中不高,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造成急功近利、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的局面,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二是核心景点竞争力不强。对当地自然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景点的深度包装不够,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拿不出令人流年忘返的核心景点。三是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由于受扶贫项目资金“当年投资,当年验收,二年审计”投资周期的约束和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多是“几间房,几张床,天热歇个凉”的低端旅游产品。四是接待人员的服务素质不高。实地调研发现,导游、餐饮等服务人员少有接受过专门培训,难以适应游客对接待服务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在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游客常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不利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生态旅游的扶贫机制亟待完善

作为一种产业扶贫模式,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有多少贫困户能够参与其中并能受益和脱贫。从实地调研来看,乡村生态旅游的扶贫机制还亟待完善。一是旅游发展两个集中问题比较突出。旅游收入过度集中在个别热门景点,利润过度集中在景区运营商手中,老百姓很难分享到红利,基层政府也没有太多的实际收益。尤其是由于文化素质、技能技巧、劳动能力、家庭给养负担和资金等方面条件限制,贫困户参与旅游产业的能力更加缺乏,更难直接参与旅游业。实地调研发现,由于初期旅游项目建设的就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之贫困户因病、残、劳动力弱等原因,真正参与旅游开发的贫困户很少,参与的贫困户也多是充当景区建设项目的建筑小工,并且以临时工为主。二是乡村生态旅游共建共享机制有待完善。从实地调研来看,虽然形成了“公司+合作社+扶贫户”、“合作社+产业+扶贫户、“专业合作社+文化产业+扶贫户”等共建共享模式,从贫困户的实际收益和就业前景来看,贫困户难以全面参与到项目的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经营管理、发展决策、利益分配等环节中,虽然一部分人实现了就业转换,但总体上看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还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

三、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精准扶贫脱贫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精准定位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只有立足于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翔实调查与科学评估基础上,才既可以防止盲目开发和投资失误,又可以避免相邻地区的雷同和重复建设,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就广大乡村而言,并不是所有贫困村都具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条件。要树立精准定位的理念,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可能发挥效益的地方。一要精准确定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点。在县域范围内明确哪些地区能够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哪些地区不具备通过乡村旅游推动精准扶贫条件和基础,避免陷入类似乡村旅游发展中“村村冒烟搞旅游”的误区。二要科学确定生态旅游促进精准扶贫的途径。要对能够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精准扶贫的地区进行再分类,采取差异化的思路,理清能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的各个地区“能够通过什么样的乡村旅游开发方式实现脱贫”的问题。三要精准确定能够通过乡村生态旅游实现脱贫的贫困户。要对能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的各个地区的居民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到村、到户,确定每村、每户如何通过乡村旅游进行精准扶贫,确保筛选对象的精准性。

(二)强化规划引领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要坚持高起点谋划,强化规划的引领和规制作用。一要坚持以县域为单位制定好专项规划。要在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统领下,制定适合县域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专项规划。要坚持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与农村产业结构规划协同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步进行的思路,加强旅游部门和农业部门的沟通联系,使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与农业发展规划在发展阶段、开发模式和用地结构上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二要坚持以乡镇为单位制定好实施规划。要以乡镇为单位,在县域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统一布局乡镇管辖范围内各乡村的资源布局。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县域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发展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合理开发,将乡村旅游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乡镇建设规划相结合,白然环境保护、再生资源永续利用相统一,在朝着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发展的同时实现两者的双赢。三要坚持以村为单位策划好建设方案。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落脚点还是在村一级,要围绕通过乡村生态旅游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重塑旅游主导的村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延长产业链,统筹策划景点、餐饮、住宿、体验等旅游产品和服务。

(三)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支撑条件。一要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要立足于旅游强省建设的需要,在完备全省立体交通体系的框架下,以乡村道路建设为重点,改扩建通往乡村旅游集聚区和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二要完善乡村生态旅游点内部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点的外部旅游交通标识和道路指导,加强乡村旅游点环境的净化、美化工程,解决游客急需的停车、购物、游客咨询接待、厕所、通信、垃圾收集等问题。三要打造智慧乡村旅游线上平台。借力数字湖南建设机遇,适应“互联网+旅游”的需要,打造智慧乡村旅游平台。利用该平台对贫困村、贫困户的信息进行精准动态管理,将贫困村、贫困户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有效对接,互联共享,引导社会资源向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配置;利用该平台开展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旅游产品网上预订与在线销售,拓宽乡村旅游的营销渠道,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到贫困乡村旅游消费,实现社会财富向贫困地区转移。

(四)提质升级服务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乡村生态旅游尤其抱有更高的期待。提质升级乡村生态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一要突出“乡土文化魂”。在新一轮景点策划上,要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区域内现有乡村自然文化景观为基础,将本村的乡土文化、厚重历史、古迹遗存、民俗风情、地方美食等根植于乡村生态旅游中,增加旅游的文化品味和魅力。二要做精乡土旅游商品。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培育以当地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企业,为旅游者提供多样化的旅游商品,吸收贫困家庭适应旅游导向的就业模式。三要改善住宿条件。在改造提升传统“农家乐”的基础上,突出旅游住宿这一乡村生态旅游的关键要素。探索发展精品民宿等旅游住宿新业态,以此撬动乡村旅游体验升级,引导游客从“跑得多”向“住得下”转变,在推动乡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中精准帮扶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五)注重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是以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动力之源。一要构建利益共享机制。要贯彻共享发展新理念,平衡好生态旅游开发中政府、投资者、村民特别是贫困群体的利益关切,创新旅游扶贫模式,让贫困村和贫困户成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真正受益者。要强化在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和运营中的社区参与,使乡村居民主动参与旅游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自觉维护乡村环境使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村干部旅游轮训机制,加强旅游管理、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等方面的培训,定期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发展成熟区的成功经验。实施从业者岗前和在岗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旅游经营管理培训等培训项目,加强对青壮年和中老年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为实现“一产转三产”,“农民变旅游从业者”提供人才保障。三要构建创业扶贫机制。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带动创业扶贫,通过“旅游+农业”组合,完善乡村旅游“生活链”、“服务链”和“产业链”,做深做新乡村生态旅游文章,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培育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构建旅游创业扶贫新机制。四要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制定完善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在招商引资中要将乡村旅游作为资金引进的重要领域,吸引更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村民等社会资金参与投建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调研组成员:李国武、李情、葛伟武、郭玲、谭华兴、刘星星、刘艳)

 

 

分享到: